粤能环保

新闻资讯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深圳市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 址:www.yn9688.com

微 信:186-8920-2929

Q   Q:2257531471

销售联系电话:199-2535-9058

销售服务电话:133-4292-0505

邮箱:jiangweiwen@greenbank.cn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大道大运软件小镇19栋105号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成都开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研究报告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成都开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研究报告

2022-08-27

2021年12月成都市委第十三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出构建与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空间格局,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升级,建立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等工作部署。为贯彻落实《决定》要求,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积极推进碳减排,结合市城管委前期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路径及机制优化研究成果,形成报告如下。

一、认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也必将推动城市管理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成都市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开展碳排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丰富了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在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回收再利用及最终处置各阶段管理活动过程中融入绿色低碳理念,减轻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管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提升了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在垃圾处理各环节使用绿色低碳的工艺技术和装备设备,有利于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水平,增强城市环境承载力;三是促进了城市管理全新格局的形成。抢抓全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机遇,开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监测评估等工作,通过垃圾焚烧发电供热、沼气利用等方式稳步开展生物质能利用,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动垃圾分类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管理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

二、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减排途径的初步设想

按照《决定》提出的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调整方向,生活垃圾在全周期中产生、收集、收运、处理等各环节,可以通过各类“邻避”设施的空间布局优化、处理技术绿色低碳提升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车推广和运输路线优化服务交通结构优化,协同处置与低碳焚烧融入能源结构优化,多种途径实现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减排,为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做出贡献。
(一)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氛围。将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生活垃圾分类宣传,通过公益广告、融媒体平台等渠道,积极宣传节能减排全民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示范创建行动,在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探索开展近零碳社区创建等活动。积极引导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的市民、企事业单位等注册“碳惠天府”绿色账户,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
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分类。倡导绿色消费,持续开展“光盘行动”“减塑限塑”“净菜上市”“限制过度包装”“无纸化办公”等措施,多措并举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健全生活垃圾分类党政领导机制、统筹协调机制、成效评估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落实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激励政策,完善执法取证、行政处罚裁量基准等配套规定。规范设置分类投放收集设施,推广智能设备或智慧管理应用,引导居民准确、便捷地分类投放生活垃圾。
(二)构建生活垃圾低碳收运体系
加强新能源车推广应用。加快推进环卫车、渣土车新能源车型替代。按照作业半径加快完善新能源环卫车充(换)电站、加氢站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探索开展新能源环卫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支持有条件的转运站、焚烧发电厂和环卫停车场配建并运营充电桩等设施。加大环卫企业新能源车购置和换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推广新能源车的稳定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创新智慧低碳收运模式。利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平台,开展收运路线优化模型研究,实现对收运过程的智慧监管、智能调度、精准协调。创新发展“互联网+垃圾分类”新模式,进一步推动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数据统计体系。支持分类服务企业开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等“可回收物+”融合收运服务,减少运力浪费,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优化分类收运设施布局。围绕产城融合和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标准,超前谋划产业功能区和社区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转运设施布局。推进集合大件垃圾拆解、厨余垃圾减量、有害垃圾暂存等功能的综合型转运站建设,尽量减少土地占用。加快探索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优先利用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转运站和地埋式收集点。适度提高街道(镇、产业功能区)大件垃圾集散点、生活垃圾转运站(收集站)、再生资源回收站、宣教活动设施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占比,保障设施用地需求。
高标打造低碳转运设施。加强转运站生产生活节能管理和能耗监测,开展转运站设施节能改造。新建转运站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要求,积极推广绿色建造方式和装配式建筑应用,全面提升转运设施建筑能效水平。优化转运站生产工艺流程和污染物防治措施,缩短收集车辆等待停留时间,减少污染物无组织排放量。支持通过“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等措施,重构转运站绿化景观。
(三)提升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推动固体废物协同处置。加快长安静脉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优化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园区余热调配供应统筹机制,研究园区既有项目余热利用的可行性,以热定量引入余热利用项目,实现能源梯次利用。高水平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园区飞灰综合利用和再生建材生产短板,构建物质循环闭环。推动各县(市)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创建绿色低碳示范基地。
建造绿色低碳焚烧设施。鼓励既有焚烧厂按照绿色建筑要求实施节能改造,推行渗滤液再生利用实现近零排放。高水平新建焚烧发电厂,加强建筑节能专项设计,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要求。探索新建焚烧发电厂按照装机容量配套一定比例的储能设施,有效平滑电网波动。支持发电企业实行热电联产,自行开发余热利用途径,打造热电联供能源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厨余垃圾处理工艺。加快建设餐厨垃圾和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协同集中处理设施,优先选择以“厌氧”为主或“厌氧+好氧”相结合且沼液(渗滤液)产生少的处理工艺,强化沼气和油脂回收利用。研究建立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工艺能耗和碳排放标准,开展既有厨余垃圾分布式处理设施评估,逐步淘汰或改造现有不达标设施。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发展完善挤压脱水、昆虫养殖、氨基酸制备等处理工艺,积极探索形成绿色工艺链。推动更大力度的厨余垃圾资源化产品推广政策出台,打通产业链阻塞,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开展填埋设施生态修复。持续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和回收利用比例,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设填埋场沼气收集系统,避免填埋气体无序排放。提高沼气回收提纯工艺水平,通过供气、发电、燃烧等方式实现沼气利用,减轻填埋场碳排放强度。逐步实施填埋场生态修复和绿化景观打造,以植物自然恢复为主,增强填埋区域固碳能力,提升区域生态价值。
加强垃圾处置智慧监管。利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台,实施厨余垃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在线实时监管,降低线下巡查频次,减少监管过程碳排放。参照生态环境部碳排放监测试点,探索开展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厨余垃圾处理等设施碳排放在线监测。研究制定垃圾处置设施智能监管设备配置标准和管理规范,保障智慧监管数据的完整性、时效性和有效性,提高精细化监管水平。


垃圾分类


三、尚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抓住源头控碳、精准降碳的关键环节是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重要举措,但实现途径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尚需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碳排放底数和降碳关键环节仍不清楚。目前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尚未融入智慧城管总体架构,碳排放现状和关键环节缺乏数据支撑和相关研究,无法准确把握控碳降碳的主要途径、重点工作和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也难以将生活垃圾管理碳排放目标与全市碳达峰碳中和总体目标相结合。
二是碳排放监测评估核查尚未纳入行业监管。目前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清运处理量和污染物达标排放为主要监管对象,在工艺设备选择和设施建设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新能源车和绿色建筑推广应用等绿色低碳要求,对运行过程碳排放的监测评估核查工作也尚未开展。
三是缺乏技术标准和政策支持保障。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处于起步阶段,相比能源、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缺乏相对成熟的碳排放监测技术方法和评估核查技术标准等。新能源环卫车购置使用的补贴政策尚不能完全解决环卫企业后顾之忧,新能源环卫车充电桩建设、生活垃圾设施建筑节能改造、热电联产和余热调配、垃圾分类融合收运服务等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持续开展城市管理碳减排课题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乃至城市管理全领域碳减排理论和技术研究。加快实施市级重大研究课题成都市城市管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尽快开展城市管理各业务领域碳排放现状调查,摸清各业务领域碳排放本底数据和主要贡献因素,研究提出城市管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技术方法和实施路径。
(二)开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监测评估
将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加快城市管理监督性监测体系和测管协同机制建设,探索开展生活垃圾收运过程以及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厨余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运行过程碳排放监测和评估核查试点,完善监测评估方法。
(三)加强碳排放技术保障和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相关技术标准,保障全生命周期碳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推动充电桩建设、环卫设施绿色建筑星级评定、生物质能源梯次利用等导向政策出台。鼓励新能源环卫车辆生产企业加强换电车型研发和开展车辆租赁服务,加大新能源环卫车购置使用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并协助相关企业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四)推动碳排放管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
加快建设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治理平台,新增碳排放管理功能模块,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数据支撑。逐步扩大全周期碳排放管理的范围和需求,带动相关智能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加强碳排放数据分析应用和数据资源开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


标签

最近浏览:

1620049292152089.png

公司名称:深圳市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 址:www.yn9688.com

微 信:186-8920-2929

销售服务电话:199-2535-9058

销售服务电话:133-4292-0505

邮箱 : jiangweiwen@greenbank.cn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大道

                大运软件小镇19栋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