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能环保

新闻资讯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公司名称:深圳市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 址:www.yn9688.com

微 信:186-8920-2929

Q   Q:2257531471

销售联系电话:199-2535-9058

销售服务电话:133-4292-0505

邮箱:jiangweiwen@greenbank.cn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大道大运软件小镇19栋105号

《武夷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武夷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印发!

2023-10-02

日前,武夷山市正式印发《武夷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积极统筹城市经济发展和固体废物管理,通过高站位抓布局、高效能抓推进、高水平抓循环,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方案》提出,武夷山市“无废城市”建设以生活固体废物建筑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废、农业固体废物治理为重点,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


《方案》列出各领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包括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水平;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降低工业固废处置利用压力;加强全过程规范化管理,推进建筑垃圾收集综合利用;大力倡导“无废+”理念,助力特色服务产业品质提升;推进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提高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保障水平,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城市样板等。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夷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政综〔2023〕99号


各乡(镇)、街道,市直有关单位:


《武夷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夷山市人民政府

2023年8月29日

(此件主动公开)


武夷山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无废城市”建设是一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工作,是武夷山市委、市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定力,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所担负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和改革任务。为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我市正在积极建设福建省“无废城市”,特制定本方案,以指导“十四五”时期全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一、 基础与形势


(一)具备基础


1.生态产业体系特色鲜明,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是武夷山市坚定不移执行的发展理念,全市加快构建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正在逐步从规模扩张式发展向集约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武夷山特色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围绕本地生物质、水、自然环境等各类特色自然生态资源,全市一产、二产、三产产业链延伸布局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十三五”以来,全市重点构建“4+X”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夯实绿色发展根基,“绿色发展”等考评均居南平市前列。茶、竹木、文旅等地方特色生态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绿色产业成为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2016年以来全市深入开展违规开垦茶山专项整治行动,累计整治违规茶山4.6万亩(其中,“十三五”时期4.2万亩,2021年1131亩,2022年2827.69亩)。全市率先启动“无化学农药无化肥”茶园示范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市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1万亩,全市生态茶园建设已经入选全国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其中,燕子窠茶园基地列入国家“三茶”统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仅2022年一年,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比均下降4%。


2.固废产生强度处于低位,收集利用处置的水平总体较高


得益于良好的产业结构和合理的产业规模,本地工业类废弃物产生强度长期处于低位。2021年,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226.02吨,其中,医疗废物199.48吨,工业危废14.9吨,社会源危险废物11.64吨,全部依法安全处置。工业危险废物产生强度仅有0.29吨/万元,明显低于全国及福建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一般工业固废以竹木屑为主,产生强度为990吨/万元,综合利用率长期稳定在95%以上,明显高于全国及福建全省平均水平。农业废弃物产生总量为24.33万吨,其中,秸秆产生量为11.2万吨、畜禽粪污产生量为13.1万吨,其他类别为0.03万吨。茶叶种植和精制茶加工过程产生的黄片、茶梗等均得到全部回收利用;畜禽粪污收储运体系实现100%全覆盖,综合利用率达到98%;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初步建立并投入使用,回收率接近三成。车用动力电池、报废机动车等产品类废物回收体系基本建成,覆盖率接近100%。医疗垃圾收集体系实现对全市主要医疗机构的全覆盖,涉疫废物全部实现日产日清,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的回收率达到100%。


3.垃圾分类治理有序推进,环境治理的社会合力初步形成


全市历来注重人居环境卫生工作,垃圾分类收集和利用处置的社会治理合力不断凝聚。2017年已经着手推进建筑垃圾消纳场、弃土场、餐厨垃圾处理厂、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中心、大件废弃物处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做好全市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工作奠定重要设施基础。“十三五”时期,全市集中开展“城乡无垃圾卫生无死角”行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百日大会战、大战60天实现“全域无垃圾”“一革命四行动”等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大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行动,实现乡村卫生整洁,无垃圾死角;2020年全面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以来,全市垃圾分类体系建设趋于完善,2021年底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屋62座(2022年达到100座),分类投放点1121个,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也正在积极探索推进。2021年,全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8.78万吨,人均生活垃圾清运量为0.92千克/(人·日),相比2019年和2020年均呈现一定程度下降趋势。总体来看,在三年疫情的紧迫形势下,全市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对垃圾分类参与力度不断加大,分类治理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4.党委政府强化组织领导,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在正式成为福建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之前,武夷山市加强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前瞻部署和高位推动,《武夷山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落实清废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目标,并要求在规范生产垃圾综合处置、强化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科学推进危险废弃物管控等3大方面6块领域精准发力。为贯彻落实2022年度武夷山市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精神,进一步加强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成立武夷山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武夷山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提前研究制定并印发各部门责任清单,切实推动“无废城市”建设。与此同时,武夷山市先行先试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研究,积极部署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有力促进了减少一次性塑料产品使用、减肥减药、种养循环、竹木生物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资源再生回收循环、生态系统修复等工作,加快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


(二)发展机遇


1.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导向促进“无废城市”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国家高度重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建设工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工作,这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地方资源供给稳定、推动高质量发展稳步实现意义重大,也对“无废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覆盖各类固体废物收集、转运、贮存、利用、处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产业体系是推动“无废城市”高水平建设的关键支柱。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福建省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要求坚持生产绿色化、生态产业化、能源清洁化、生活低碳化,提出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节能低碳改造和传统产业升级提升行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塑料生产和使用环节源头减量、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改造行动、绿色产品消费等具体方向,为武夷山“无废城市”的产业体系构建进一步指引了方向。


2.“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和“无废城市”建设减污降碳相互赋能


我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总体目标,2021年以来国务院及各部委先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及系列行动计划,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双碳”战略任务的实施。其中,以固体废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将是“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助力。“无废细胞”建设、城乡垃圾分类、再生资源和包装材料回收循环、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建设是武夷山市当前“无废城市”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推动地方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加快森林碳汇建设、加强竹木等生物质资源开发,将对生物质能源利用特别是竹木类废弃物能源化利用、生态茶园建设、有机肥使用和化肥替代等“无废城市”建设中相关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有直接推动作用。由此可见,武夷山市率先探索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将和“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减污降碳相互赋能、相互促进。


3.“无废城市”首批国家试点充分探索积累建设路径和经验模式


始于2018年的我国“无废城市”建设尽管起步较晚,但首批11+5个“无废城市”试点建设给“十四五”时期各省份的“无废城市”建设提供了充足经验和成功模式。武夷山市作为蜚声海内外的旅游城市,可以借鉴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的三亚、威海等城市在旅游产业方面的细胞工程建设、废物回收循环体系、景区环境提档升级等方面取得的先进经验,光泽县、徐州市等在种养循环、减肥减药、病虫害生态防治、粪污资源化利用、包装废弃物回收等方面的成功模式,深圳市、绍兴市在固体废物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发建设及应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积累,重庆市、瑞金市、光泽县等在“无废细胞”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等城乡环境治理方面的探索。上述城市在试点期间探索成功的经验和模式都极大减少了武夷山开展“无废城市”的试错成本,可以充分在已有成功经验基础上持续优化调整,形成真正符合本地实际的建设路径和模式。


4.国家公园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助力“无废城市”的高水平建设


武夷山国家公园(1280平方公里)46.4%的面积在武夷山市,因此,能否建设好武夷山国家公园,直接决定了武夷山市能否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立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履行保护好南平绿水青山优势的重大使命。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发展战略,南平市及武夷山市持续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区域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统筹协调。仅2021年和2022年两年,武夷山市实施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项目96项,累计完成投资66.15亿元。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的高水平建设,势必也将推动武夷山“无废城市”的高水平建设。与此同时,武夷山市全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活动,将不断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持续提升全市文明水平。充分结合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武夷山市的“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势必将更加凸显地方特色、取得显著的成效、迈上新的台阶。


(三)问题和挑战


1.生态产业主体点多面广,绿色创建力度有待提高


依托本地生态资源发展的绿色产业已经成为目前武夷山市的主导产业,但种植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产业主体数量庞大,行业绿色发展标准体系、评价认证体系并不健全,对固废源头减量、过程循环、末端治理等相关管理要求缺失,绿色创建的推动力度和产业主体的参与深度均不足够,全市的绿色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以茶园种植、精制茶加工为例,全市拥有规上、规下各类产业主体近万家,茶园种植的减肥减药、绿肥替代、有机肥使用、农药包装回收、茶叶农药残留、茶叶产品质量等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绿色发展标准要求,并且推动茶产业进行严格的认证管理,才能有效提高茶叶种植环节的固废管理水平和茶产业绿色发展水平,避免行业低层次内卷内耗。尽管本地精制茶、竹木加工等同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且花园工厂建设基础良好,但行业开展绿色工厂建设的比例总体偏低,创建力度总体较弱。


2.固废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土地资源保障需要加强

固废治理产业是国民经济系统及物质循环过程必不可少的产业门类和环节,然而当前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分类、建筑垃圾分类与资源化、车辆报废拆解、大件垃圾回收、有机肥生产等固废治理产业生存发展环境较为窘迫。一方面,由于上述行业企业均以各类固体废物为原料,分类、拆解、加工过程容易滋生粉尘、臭味、噪声等各类环境问题,影响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需要业务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等部门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环境管理整改提升的指导,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企业相对落后粗放的生产方式,选址的邻避效应较为突出,租赁式的生产场所难以保证企业能够持续稳定运行,产业发展土地资源的保障尤其困难,产业选址和集聚发展的困难始终存在,企业主体因此也缺乏大规模投资先进技术装备的信心,进而导致上述问题持续恶化难以根治。因此,相关固废产业难以实现健康有序发展,难以支撑本地的绿色高质量发展。


3.“无废细胞”建设基础薄弱,废物回收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全市垃圾分类的硬件基础设施体系已经基本覆盖城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饭店、商场、集贸市场、社区,再生资源、餐厨垃圾收集量总体呈现稳步增长,但回收利用率为32%(2022年),距离垃圾分类先进城市35%的水平仍有不小差距。部分类别“无废细胞”的自我管理和监督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以厨余垃圾为例,目前公共机构和大型餐馆旅店厨余垃圾的分类回收管理较为规范,但小型餐馆、民宿等机构对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支持力度参差不齐,分类效果未达预期。再比如,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刚刚起步,基础设施和分类管理制度的运维和执行都缺少充足的经验,分类治理效果尚未充分显现,分类后与各类废物回收处置利用体系如何做好衔接管理仍需探索成功治理模式。要破解诸如此类问题,必须针对各社会机构分门别类开展“无废细胞”建设,在促进各类机构充分实现废弃物产生量充分减量和建设各类废物回收体系的基础上,完善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和利用处置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废物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4.固废治理合力亟待加强,智慧监管能力较为匮乏

全市废物管理已经进入深水区,亟需提升智慧化监督治理硬件能力和管理水平。尽管全市危险废物的产生总量较小,有害垃圾、村(社区)级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汽修等服务行业产生的各类医疗源、社会源危险废物产生主体数量庞大,不仅涉及到城市管理、市场监督、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生态环境部门更是责无旁贷,跨部门治理合力联动不足,产生、贮存和转移处置过程存在监管盲区,已经成为全市进一步提升危废相关环境风险防控的整体水平的突出短板。在建筑垃圾清运管理方面,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已经开展联合监管的制度创新,并且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过程管理方式仍然使用传统的纸质文件记录,信息化、智能化的现代管理工具赋能不足,严重制约了建筑垃圾管理效能提升,对建筑垃圾产生、处置利用需求等信息缺少深度挖掘,难以支撑更加科学合理的监督管理决策。



单桶智能垃圾分类箱

二、 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闽来武夷山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更大”新要求和对武夷山“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度假城市”发展定位,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践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将“无废城市”理念全面融入武夷山城乡建设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系统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建设具有武夷山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做出积极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把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的重要作用,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战略部署下系统谋划“无废城市”建设,一体推进。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固体废物产生源头点多面广、固废产业发展保障体系薄弱、无废细胞工程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按照优先源头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全过程无害化原则,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加快补齐相关治理体系和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提升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能力。

坚持依法治理、深化改革。落实新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长效机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为“无废城市”建设提供支撑保障。鼓励各行业、各领域、各村镇主动创新、先行先试,积累好经验和好做法。


坚持党政主导、多元共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格局。建立分工明确、权责清晰、协同增效的管理体制机制。发挥园区、骨干企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形成全社会户户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目标


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低碳化为目标,针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各类突出问题,加强制度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监管体系的建设,引领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固废综合管理水平,促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程度持续提高。预计到2025年,将武夷山市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旅游型“无废城市”建设样板。


(四)指标体系


根据生态环境部等部委联合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2021年版)》,结合武夷山市地方特色,选取构建“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由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保障能力、群众获得感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和52个三级指标组成,各项指标的2021年现状值水平及2025年目标值要求详见表1。



三、 重点任务


(一)促进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提升固体废弃物综合治理水平


1.加快实施化肥、农药减量


建立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绿色生产模式,推行农药、化肥零增长减量化行动。避免长期单施化肥,鼓励和引导农民采用有机无机复合肥、配方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技术,落实“以地定产、以产定肥”管理目标,减少化肥施用强度;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倡生物农药施用,探索茶园“以虫治虫”模式,降低土壤污染物赋存和功能退化风险。力争到2025年,化肥、农药使用量比2021年各减少8%;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推广面积累计占比达到20%以上。


2.推行畜禽养殖产业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


提高禽畜养殖“疏堵结合”意识,依法关闭或搬迁不符合生态养殖的散户、小户和养殖场。依托武夷山武夷畜牧有限公司等规模养殖场,探索“生态塘”、“猪沼菜(稻、果)种养循环”等模式。加强清洁养殖工艺和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应用,推广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90%以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占比提高到85%以上。


3.建立“高标生态茶园”标准与示范


严抓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保持茶山整治高压态势,维护优良生态环境,夯实茶产业绿色发展基础,加大对现有茶山的高质量生态化改造。以打造优质高质量生态茶园和高品质绿色茶产业链为重点,依托“三茶”统筹示范,积极推广油菜、苕子与茶树复合种植和茶园梯壁、行间留草等生态模式,有效治理茶园土壤板结,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生物链。严控茶园农药和除草剂施用,以有机无机肥、有机肥、专用肥、绿肥替代部分化肥,加强茶园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管理,加强茶山水土流失治理,切实开展土壤污染问题诊断。在现行绿色生态茶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并大力推广“高标生态茶园”体系,建立完善监测管理认证制度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拥有达到标准要求的茶叶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积极培育茶叶种植及茶叶深加工龙头企业或联合体,依托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农工文旅复合型产业发展。


4.强化农膜市场监管和回收利用


落实严格的农膜管理制度,加强农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管理。推广普及标准地膜,开展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估,因地制宜调减作物覆膜面积。强化市场监管,禁止企业生产、采购、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地膜。积极探索推广环境友好生物可降解地膜。稳定烟叶地膜回收补助机制,开展蔬菜地膜回收补贴制度试点,培育专业化农膜回收主体,建设农膜暂存点。到2025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95%以上,地膜残留量实现零增长。


5.推进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


严格农药包装废弃物管理,按照“谁生产、经营,谁回收”的原则,建立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责任机制。鼓励采取押金制、有偿回收等措施,引导农药使用者交回农药包装废弃物。以农资经销店为依托合理布局回收站点,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活动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管。合理处置肥料包装废弃物,对有再利用价值的肥料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利用,促进包装废弃物减量,无利用价值的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到2025年,全市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率提高到60%。


6.提升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


全面推广秸秆还田、秸秆制肥等综合利用措施,制定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约束农户秸秆焚烧行为,防止秸秆发酵诱发土壤酸化、退化和森林火灾。推广单季稻冬闲田种植紫云英联合稻秆混合还田,烟稻轮作田稻秆低留茬收获等模式,提高秸秆利用率。探索烟秆收集与能源化利用模式。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降低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压力


7.提高传统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


以清洁生产审核为抓手,加快竹木加工、精制茶、农副食品制造等传统优势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快应用清洁高效的加工工艺,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到2025年,清洁生产强制型审核评估的工业企业通过率达到100%。加快推广竹木、茶、水等重点生态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理念,引导规上龙头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积极推动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绿色工厂、绿色企业、绿色供应链、绿色产品的创建工作,实现厂房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力争到2025年,全市绿色工厂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比例达到6%。在食品加工、竹木加工等领域,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引导特色主导产业打造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


8.加快绿色低碳材料和产品开发应用,加强工业源塑料污染控制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打造绿色低碳企业,支持企业打造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充分利用白莲、竹笋、食用菌、茶等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促进绿色产品研发,着力发展新型营养健康食品。延伸竹木加工企业产品链,加快竹板材、竹家具、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传统产品绿色化升级,推动竹产品精深加工,支持竹炭、竹饮料(竹酒)、竹原纤维、竹生物医药等新兴产品创造,加快推进工业产品生态设计和绿色制造。推广塑料制品绿色设计,积极推行国家绿色设计相关标准,引导生产企业对照标准优化产品结构设计,减少产品材料设计复杂度,助推塑料产品回收利用。优化竹产品就地初加工点布局,支持建立竹产品初加工合作社,提高就地加工利用转化率。依托本地竹木资源优势,以“以竹代塑”为重点,以正华竹木、宏泰竹木、绿美竹木等为主体,加强与院校、研究院合作,积极开发阻燃竹材、高强度竹工程材料、竹声学材料等新型竹功能材料,积极研究开发竹原纤维材料制品,推动竹木制品、纸制品等竹产业下游塑料替代品的产业化、绿色化、规范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每年实现塑料替代竹木产品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以精制茶产业为重点,积极宣传贯彻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标准,在生产、销售领域加强商品过度包装的执法监管,助推绿色生产和消费,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和包装废弃物产生。


9.积极开展“无废企业”建设,探索企业减污降碳协同管理路径


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完善自身固废综合管理水平,优化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无废企业”创建活动。实施生物质锅炉综合整治,城市建成区内生物质锅炉实施超低排放改造或淘汰,建成区外应采用生物质专用锅炉,配备高效除尘设施,禁止掺杂其他高燃物燃料。组织重点用能单位梳理核算自身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建立规上企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固体废物排放台账。建立完善三级能源计量体系,加强对企业碳排放配额分配、温室气体排放、固体废物产生与排放报告和核查的监督管理。运用重点行业企业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深入研究探索节能降碳、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及各类工业废物的综合管理目标,“一企一策”制定工业固废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工作方案,推动绿色低碳金融创新,推进减污降碳深度协同。针对茶产品开展“碳标签”实践,研究建立统一的绿色低碳产品认证、标识体系,鼓励市内超市引进“碳标签”商品。力争到2025年,成功创建10家“无废企业”,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


10.建设高水平绿色无废园区


以生态创业园区为重心,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探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引导企业规范处置一般工业固废,建设分类收集和贮存场所,签订长期转运协议,确保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得到有效处置,推动园区企业内、企业间和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推动竹木屑、炉渣、污泥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高水平综合利用,加快“环保水泥”技术创新转化和应用,不断丰富和优化产品应用场景,探索高价值生物质燃料技术路径,竹木屑生产生物质燃料企业需要继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管理。开展重点行业企业及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排查和整治,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有序推动专项整治方案实施。到2025年,生态创业园建成“无废园区”。


11.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加强历史存量固废治理


做好绿色矿山建设,完善矿产资源集约开发机制。加强天宝矿业、银石矿业公司废弃矿点监管,推进实施废弃矿渣综合利用,对矿山及其周边存在污染的农田进行生态修复。到2025年,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50%。开展历史遗留固体废物排查、分类整治,加快历史遗留问题解决。


12.加强工业源危险废物管理


细化管理现存工业源危险废物清单,深化全过程管控体系建设,健全危险废物收储运全过程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全域危险废物处置水平和能力。完善并积极推广小微企业零散危险废物第三方集中收储机制,严格跟踪铅蓄电池、电子垃圾回收、处置行为,规范资质审核。探索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开展小微企业危废收集、处理试点。到2025年,实现工业危险废弃物100%回收处置。

13.优化污泥处置利用


建立污水处理厂污泥高干脱水工艺,挖掘污泥的资源转化潜能,污泥干化后通过垃圾焚烧协同处理工艺处理,挖掘农村污水处理污泥在花卉、草坪等农园林和砖块、生态水泥、陶粒、填料等建材领域及燃烧供热等其他方面的经济价值,严禁不达标污泥进入耕地。到2025年,实现污泥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三)加强全过程规范管理,推进建筑垃圾收集和综合利用


14.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业,减少建筑垃圾源头产生量


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以保障性住房、政策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建项目为重点,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有序提高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推行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落实建设单位建筑垃圾减量化的主体责任,将建筑垃圾减量化措施费用纳入工程概算。到2025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80%以上,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5%以上。


15.提升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水平,丰富资源化综合利用路径


制定建筑垃圾及其应用场景的分类处置规范,杜绝防范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探索开展建筑垃圾分类。提高在土方平衡、林业用土、环境治理、烧结制品及回填等领域利用经处理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比例。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优先在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中的应用。依托现有或新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骨干企业,加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的规范运营,构建本地建筑垃圾利用消纳完善的产业体系,不断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达到30%以上。


16.加快收储运与利用处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由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综合制定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规划建设实施方案,科学测算全市乡(镇)、街道城市更新和重大工程建设等过程产生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设施的用地需求,统筹各乡(镇)、街道综合收储运和利用设施布局规划,落实用地保障。应用建筑垃圾就地再生设备,鼓励建筑垃圾就地回用,依托现有中转或简易填埋场地,充分利用县域范围内砂石料、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生产制造业企业能力和空间布局,推进大型建筑垃圾储运消纳场和综合利用场所建设,提高建筑垃圾本地再生利用能力,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和产业体系。开展存量建筑垃圾治理,对堆放量较大、较集中的堆放点进行生态修复,经治理、评估后应达到安全稳定要求。


17.完善建筑垃圾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管理制度体系

成立领导小组,指导监督全市建筑垃圾行业规范管理,各乡(镇)、街道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属地行业管理。联合公安、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在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已有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设全市建筑垃圾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对建筑垃圾产出量、运输量、利用量、处置消纳量等实现标准化、精细化、过程化、闭环化管理,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提高建筑垃圾(泥浆)清运全流程信息化监管水平,建立可控可防的全生命周期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城乡房屋拆除工程管理办法,指导各乡(镇)村提高房屋拆除与综合利用一体化管理水平。


(四)大力倡导“无废+”理念,助力武夷特色服务产业品质提升


18.大力倡导推行“无废旅游”模式,提升旅游产业品质


制定“无废机场”“无废车站”“无废服务区”“无废景区”“无废酒店”“无废民宿”“无废商场”等旅游细胞的无废建设标准要求,组织开展旅游产业全链条“无废细胞”工程建设,加大对武夷山机场、武夷山站、武夷山北站、高速服务区、市公交车站等重点交通枢纽和3A级及以上景区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力度,组织对宾馆、民宿等重要旅游细胞无废水平的评估和授牌。针对旅游产业相关各类经营主体,组织开展无废交通、无废酒店、无废餐饮、无废文化、无废景区的服务模式探索。指导五夫朱子理学小镇、洋庄红色文化小城镇、兴田闽越文化小城镇、星村马拉松运动小城镇、吴屯康养小城镇、岚谷白鹅小城镇、上梅乡运动休闲小城镇等特色小城镇高水平建设“无废城镇”。力争到2025年,建成无废饭店8个、无废民宿20个,3A级及以上景区和机场、车站、高速服务区100%完成“无废细胞”创建。


19.加大“无废文旅”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参与广度和深度


从机场、高铁站、车站、码头、高速服务区到景区、酒店、饭店、宾馆、民宿、商场等游客游览观光区域,通过城市欢迎短信、各场所公益广告标语、网络自媒体等,多语言、多方式、多渠道宣传武夷山市“无废城市”建设,打造5—10个“无废”游客宣教互动廊道,提高“无废城市”建设的全民传播度、知晓度、参与度。研究发布全市3A级及以上景区无废指数等信息,树立绿色低碳无废旅游形象。依托福建武夷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武夷山旅游文化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旅游企业、旅行社,在武夷山度假区、3A级及以上宾馆、南源岭等民宿集中区,增加“无废城市”建设主题宣传材料,积极汲取采纳高素质游客的意见建议反馈,推动游客绿色低碳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助力全市“无废旅游”发展水平的整体式持续提升。


20.加强包装材料减量化、绿色化,促进物流快递行业绿色发展


以中国邮政、顺丰及“四通一达”武夷山快递营业网点集中区为重点,倡导寄递企业使用绿色包装,遵守国家有关禁止、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规定,探索包装物就地分拣和回收循环利用机制,落实国家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加强电商和快递企业与商品生产企业的上下游协同,推进产品与快递包装一体化,推广电商快件原装直发,大幅减少电商商品在寄递环节的二次包装。加快推广应用可循环快递包装,提升循环中转袋(箱)应用比例,推动开展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推广生鲜快递可循环配送箱、可复用冷藏式快递箱,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泡沫箱等。督促指导茶产业等地方特色主导产业的电子商务和外卖等平台企业按照国家要求落实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规定。力争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达到100%,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5000个。


21.提高医疗源固体废物收集体系覆盖范围,提高全过程风险防控水平


严格落实医疗废物台账制度,提倡“生产源简单处理”“转运体无害化包装”和“专职人员科学消灭”的多重处理措施,禁止直接焚烧、填埋。探索新冠感染等传染病医疗废弃物应急处置机制,强化处置流程多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加强对医疗固体废弃物的“三联单”应急转运、处置方案实施状况的跟踪评估和优化调整。健全医疗废物和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力争覆盖全市社办和村一级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废物回收计量统计制度,提高各类医疗机构可回收物资源回收率。力争到2025年,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医疗卫生机构可回收物回收率达到100%。


22.加强公共场所塑料污染治理


严格落实国家有关禁止、限制销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的规定。落实《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报告管理办法》,实施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回收情况报告制度。在餐饮、娱乐、商场等商品零售、电子商务、餐饮领域落实行业经营者主体责任,进一步规范集贸市场塑料购物袋的销售和使用,推广可重复利用、再利用或者可降解的产品。加大餐饮行业、展会活动、宾馆酒店禁限塑的监督管理力度。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建立涵盖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废塑料源头减量机制。依法查处生产、销售厚度小于要求的超薄塑料购物袋、聚乙烯农用地膜和纳入淘汰类产品目录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等违法行为。健全完善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全链条的治理长效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取消“六小件”行动,倡导和号召酒店、民宿等住宿业减少主动提供免费“六小件”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动可降解替代产品应用,探索一次性塑料制品减量控制的长效路径。


(五)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23.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分类回收水平


全面实施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制度,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建立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提升城市垃圾中转站建设和运行维护水平,确保环保达标常态化。启动城区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收集,定期开展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区测评,推动崇安街道、武夷街道、新丰街道建成南平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制定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考核办法,明确各分类实施主体的责任,确保分类工作顺利推进。建立大件垃圾规范化管理制度,完善餐厨垃圾收运、处理监督管理制度。挖掘先进分类管理经验并宣传推广,严格落实“问题社区”的整改提升工作。结合乡镇和农村地区实际,构建城乡融合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推动各乡(镇)开展干湿垃圾分类、四分类等不同分类方式的探索实践,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根据各自然村人口分布特征合理布设垃圾分类点,建立健全垃圾分类设施的长效运维机制,推动城乡环卫设施体系和管理制度逐步并轨。推动乡镇打包村庄保洁、垃圾转运实施市场化,促进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至2025年,城市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覆盖率、无害化处置率均达到100%。


24.减少餐饮浪费,提高厨余垃圾分类和回收水平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广“光盘行动”,引导消费者合理消费。加强对中小型餐馆、社区及公共机构的厨余垃圾收集,提高对分类收集和转运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力度。对于旅游旺季,拟采取措施是根据相应的城市废物量波动,科学配置旅游淡旺季各类固体废物废物清运车辆和频次,加强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固体废物产生量季节性波动资源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着力解决好堆肥、沼液、沼渣等产品应用的“梗阻”问题。


25.大力发展静脉产业,推动各类固废产业集聚发展


构建区域综合静脉产业基地,加快大件垃圾处置中心、再生资源回收转运中心、废旧家电电子电器产品综合回收处置中心、废旧车辆拆解回收转运中心、二手商品交易流通中心等选址论证和建设工作,促进生活源废弃物分类回收利用处置产业集中发展。加强对静脉产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规范指导和监管,促进各类循环经济活动健康有序发展。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金属、废玻璃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提升资源产出率和回收利用率。


26.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活动,推动“无废校园”创建

拓展“无废城市”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将“无废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主题,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多渠道、多层面、多形式开展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循环经济、无废城市等固废治理基础知识。加强对公众的无废城市建设科普教育,将无废绿色低碳理念有机融入文艺作品,制作文创产品和公益广告。持续开展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无废理念深入人心。


27.开展农村塑料垃圾清理整治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村庄清洁行动,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借鉴松溪县“相约二八”经验,持续推进“万人保洁”和“门前三包”活动,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红黑榜”评比,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28.绿色节约消费习惯,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坚决遏制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着力破除奢靡铺张的歪风陋习,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用能,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评选宣传一批优秀示范典型,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提升绿色产品和综合利用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的比例。


29.推动公众参与治理


将“无废城市”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重要内容。广泛宣传和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抵制过度包装,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传播文明旅游理念,加强景区游客的教育引导,设立景区志愿服务岗位,及时劝导制止随意丢弃饮料瓶、包装袋、湿巾等不文明行为。通过宣传一批成效突出、特点鲜明的绿色生活优秀典型,形成崇尚无废生活的社会氛围。鼓励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开展专业研讨、志愿活动、发布联合倡议等,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凝聚共建、共治、共管、共享合力。


(六)强化制度顶层设计引领,健全现代化固废综合管理体系


30.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引领


建立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将“无废城市”建设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相关要求、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城市建设发展管理有机融合,明确任务措施,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将“无废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至全市“十四五”年度计划。定期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进展、重点任务和项目清单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关键瓶颈问题,加强各部门单位定期协商。建立部门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各类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环节的部门职责边界。建立完善“无废城市”建设评估机制,推动将建设成效纳入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绩效考核。组织制定各类“无废细胞”建设标准和评选认证流程,完善激励机制,形成细胞工程建设的广泛示范效应。邀请国内综合和行业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团队,加强对“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的谋划指导和组织实施。


31.完善固体废物统计范围、口径、分类和方法


针对快递绿色包装、装配式建筑等目前缺少统计基础数据的项目,针对重点快递和建筑企业,建立统计方法,形成数据基础和定期报送制度。针对一般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再生资源、有害垃圾、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有一定数据基础但不够完整准确的领域,结合企业生产经营日常管理和计量体系建设现状,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健全覆盖城乡村镇全部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回收计量统计制度,完善医疗机构可回收物资源统计制度体系,引导回收能力的持续提升。实行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增强重点领域固体废物管理信息透明度。深化开展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跨区域处置生态补偿等制度创新,提升综合管理效能。


32.加大政策宣传解读


加大政策宣传解读。整合报纸、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宣传阵地资源,构建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全方位宣传矩阵,多渠道、多层面开展政策宣传、科普教育、社会动员,引导公众准确理解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政策,及时掌握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的工作成效和典型做法。组织相关媒体投放业务主管部门提供的公益广告、宣传片等,增强社会共识。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生物等课堂教学和垃圾分类主题实践活动中融入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知识教育,引导学生科学认识“无废城市”建设的各方面问题和解决方案。


(七)提升智慧监管建设水平,高标准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


33.推进“无废城市”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


在全市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中,充分利用福建省生态云平台、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市管理、住建、工业、商务、交通、公安等各部门拥有的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数据,打通多部门固体废物相关数据,深度挖掘时空、区域、行业等不同分布维度的固废信息数据,推进固废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逐步建立要素齐全、数据准确、动态更新、信息共享的固废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建立集数据展示、数据应用、应急预警等为一体的“无废城市”大数据智慧监管平台,形成高效监管格局和服务模式。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在固废污染防治、执法监管、清洁生产、环境监测、环境应急等领域的应用。


34.建立高标准全域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制度体系


建立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监管协作和联动执法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格危险废弃物处置场资质审批制度,督促处置场所提升处置技术、规范处置过程、严肃处置监管。制定危险废弃物回收—存储—转移一体化参考规程,建立危险废弃物收集、转运和储存专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废物联单转运制度。督促和指导企业全面落实固体废物排污许可事项和管理要求。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体系,推动将工业固体废物重点产生单位和利用处置单位纳入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全面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环境监管模式,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机制。深入开展危险废弃物规范化环境管理与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经营、非法排放、乱堆乱倒乱排、非法收集、贮存、转移、利用或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35.持续提高危险废物综合管理水平


以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实验室废物等为重点,开展小微企业、科研机构、学校等产生的危险废物收集转运服务。健全废铅蓄电池、农药包装废弃物、电子废物规范收集制度,探索废物回收处置措施建设,加强外协处置合作。加强院校及企业实验室危险废弃物集中收集、存储和转移管理,健全危险废弃物收—储—运体系,落实全市医疗、检验检疫等单位危险废弃物管控体系构建与推广。开展工业园区危险废物集中收集贮存试点,推动收集转运贮存专业化。在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开展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的危险废物许可豁免管理试点。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保障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理能力,完善应急处置机制。


(八)完善市场技术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建设支撑保障能力


36.加强“无废”市场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优化市场营商环境,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积极落实有利于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的税收、价格、收费政策。建立完善生活垃圾分类计价、计量收费制度。按照合理盈利原则,探索建立以乡镇、村、企业或经纪人为主体的秸秆收集储存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无废城市”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针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丰富融资渠道和方式。加强“无废城市”建设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和商业模式探索,深化政银合作,更好发挥社会资本的市场配置作用。提升政府对绿色低碳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


37.强化“无废”技术体系保障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联合行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引导和组织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针对全市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等产废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技术推广应用,加大领域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强固体废物利用处置技术模式创新。针对本地茶产业、竹木、水资源等优势产业,积极引领和参与固体废物相关标准制定,完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与资源化产品标准,推动上下游产业间标准衔接。


四、 实施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充分运用“无废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机制,由无废办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认真抓好“无废城市”建设方案的实施,做到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把“无废城市”建设与深化“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统筹推进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支撑、互为推动、互相促进。责任落实上,建立项目化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领导、责任清单、责任时限,确保按时完成试点工作任务。


(二)资金保障

完善多元化投入渠道,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大胆创新市场化、产业化工作机制,导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固体废物的资源利用效益;资金筹措上,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可将“无废城市”建设融入国家公园和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等项目建设内容,向上积极争取资金,通过多种方式畅通社会资本进入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体系建设,激发市场活力。深入落实绿色产融合作工作,充分了解“无废城市”建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绿色投融资需求,形成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绿色投融资需求信息清单,发送至相关金融机构,商请协调、跟踪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合作。鼓励重大环保装备融资租赁。


(三)人才保障

组建包括来自政府、技术单位和产业专家在内的长期跟踪技术帮扶团队,持续加强对“无废城市”建设的全面指导,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支持组建“产学研政”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平台,组织开展技术对接,结合本市实际研究固废综合治理、绿色低碳发展、减污降碳协同等先进适用科技应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转化落地。


(四)宣教监督

充分发挥融媒体等政务新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全方位宣传“无废城市”工作。扎实推进“无废文化”进景区、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广泛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宣传教育,结合“6·5”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提高公众参与度。面向党政机关、学校、社区、家庭、企业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及市民教育体系,全方位开展宣传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要积极作为,结合自身工作主动开展宣传。加强固体废物产生、利用与处置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公众监督作用。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积极举报环境问题,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拓展“无废城市”环境信息公开通道,建设环境信息发布平,设置环境信息发布专栏,及时发布环境指标变化情况,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方式,定期更新环境信息,加大城市环境信息公开程度,提高全市群众对“无废城市”认知和参与程度。构建“无废城市”意见反馈通道,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权,广泛接受公众监督,认真听取公众反馈意见,并通过举报电话、网站、手机微信等多种途径对“无废城市”建设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监督。


(五)奖惩考核

建设期间,每年年底前,对全市“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情况、主要做法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等进行总结,形成总结报告,并于次年1月底前报送市委市政府,同步上报福建省和南平市生态环境部门。由无废办牵头,会同“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无废城市”建设总体情况及可复制可推广模式进行总结,于次年3月底前将总结报告报送福建省和南平市生态环境部门。制定无废城市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并据此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贡献突出的或固体废物管理水平提升明显的部门、乡镇、企业事业单位、个人给予激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部门单位采取通报批评、约谈问责等措施。



附件1

“十四五”时期,全市“无废城市”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共计18项,合计投资金额预计为7.97亿元。其中,“无废农业”项目7项,投资额预计为0.32亿元;“无废工业”项目4项,投资额预计为3.30亿元;“无废建筑”项目1项,投资额预计为3.00亿元;“无废生活”项目4项,投资额预计为1.15亿元;“无废管理”项目2项,投资额预计为0.20亿元。



标签

最近浏览:

1620049292152089.png

公司名称:深圳市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 址:www.yn9688.com

微 信:186-8920-2929

销售服务电话:199-2535-9058

销售服务电话:133-4292-0505

邮箱 : jiangweiwen@greenbank.cn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龙岗大道

                大运软件小镇19栋105号